暑热来袭,到坝上可享受一份难得的清凉。在张家口市沽源县白河源九龙泉,掬起一捧清冽的河水,那份澄澈沁凉直抵掌心。刻有“水润京华”的巨石静静矗立,见证着这条“生命之河”的沧桑巨变。
沽源县白河源。受访者供图
白河,古称沽水,发源于九龙泉,向南奔流经云州水库、白河堡水库,最后注入密云水库。近年来,张家口市协同治理白河流域,全方位推进碧水保卫战,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流域内的沽源县、赤城县绘就出生态惠民新答卷。
让进京水从源头就达标
“我住白河头,君住白河尾,长城南北是家乡,共饮一河水。”这传唱沽源两岸的古老民谣,承载着同饮一江水的深情。
然而,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于人为对土地掠夺性开发利用,毁林开荒、过度放牧,造成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白河流域生态环境每况愈下。为实现从“伤痕之河”到“生命之河”的转变,沽源县在白河源保护上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实施了京津风沙源、京冀水源涵养林及潮白河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等多项生态工程。
展开剩余70%沽源县水务局横向补偿办主任李立军介绍,各项工程的实施,使白河源形成了多树种、乔灌草、网带片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森林覆盖率达到57%,拦蓄泥沙35吨,保护了湿地、净化了水源,增加清水基流量380万立方米。
当地还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在白河源头关闭6家有污染的私营企业,关闭20多家有污染或可能造成污染的乡村企业,并坚决不引进高耗水和污染水源的项目。当地还在河北省率先实施禁牧,推行舍饲养殖,有效恢复了草场植被。一套系统措施综合施治,让进京水从源头就达标。
“退稻还旱”守护碧水
京城一杯水,半杯源赤城。张家口市赤城县与北京山水相依、河水同流,境内黑、白、红三条河流的水量占密云水库来水量的53%。
赤城县河长制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靳卓佳介绍,自2006年以来,全县3.2万亩水稻田全部完成“稻改旱”,涉及6个乡镇49个行政村。2016年后,该项目更改为北京市支持赤城县发展农业节水补助资金项目,每年对农户直补资金650万元,用于开展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当地逐步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或杂粮杂豆、油料产品种植,禁止使用化肥、农药,采取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人工或机械除草替代化学除草剂,并以市场价对农户收入差额进行补贴。
云州水库是白河的重要节点。在赤城县云州水库水质生物预警监测站内,工作人员正通过先进的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水质变化情况。2021年以来,赤城县入京水质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Ⅱ类标准以上,部分月份可达到Ⅰ类标准。
为降低总氮排放,赤城县实施了县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推进36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提质,25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实施转运。推动白河、黑河干流两侧200米范围内3200亩土地开展有机种植,今年计划新增1.38万亩,力争2年内实现2.7万亩沿岸耕地种植结构调整达到全覆盖,从源头上削减农业污染输入,对11家冷水鱼养殖场实施“减量达标”,降低总氮排放浓度。在工程降氮上,投资1.1亿元谋划实施样田乡上马山村、后城镇隔河寨等3处共600亩湿地建设等,逐步推进控源降氮。
生态价值赋能区域新生
白河之变,是自然“伤疤”的生态愈合,更是区域协同的制度结晶,正持续惠及河流沿岸。
沽源县白河源。受访者供图
在沽源县白河源景区,寻根思源的北京游客人数达5万余人次,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学生徒步考察、夏令营活动达50余次。沽源县还在白河流域深耕草原天路东线旅游,将其打造成为生态慢游休闲区。草原天路将当地的白河源、滦河神韵、草原湖等景区连接在一起,打造坝上旅游的新亮点。
绿色水电赋能生态白河。赤城建设白河抽水蓄能电站,主要服务于京津唐电网,安装4台300兆瓦可逆式水轮发电机组,拟于2027至2028年完成核准。当地正在发展生态旅游,打造温泉、民宿、餐饮和赛事等特色旅游产业,实现“生态+经济”双赢局面。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李如意
流程编辑:u028
发布于:北京市金斧子配资-股票公司配资-线上配资平台-网上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